最近天气持续炎热,不少人调侃“出门5分钟,流汗两小时”,而许多基础体力劳动者却不得不顶着烈日从事户外工作。
人们自然会关心:保洁环卫工有没有地方歇脚?门卫师傅、值班保安能不能吹会儿空调?骑手小哥送餐间隙,有没有一处能喝水、纳凉、喘口气的地方?
其实,关于高温天气下劳动者的权益保障,早就有明确的制度安排。
2012年出台的《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》就清晰规定:35℃以上的高温天气,在户外作业或工作场所温度无法降至33℃以下时,用人单位必须发放高温津贴,且这笔津贴要纳入工资总额。同时特别强调,防暑降温饮料不能替代高温津贴。
此外,办法还要求为高温作业者提供休息场所,配备座椅,保证通风良好,或配备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。
展开剩余52%但制度再细致,关键还在于落实。
现实中,一些执行盲区和“擦边球”依然存在:有的企业发几条毛巾、几袋绿豆汤,就宣称福利已到位;有的建筑工地,保安岗亭连遮阳棚都没有,更别说能凉快歇脚的地方。
这些情况提醒我们,保障基层劳动者在高温天的权益,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。
值得欣慰的是,不少地方已经开始下功夫解决这些问题。比如有的城市建成了覆盖全市的骑手驿站和环卫工人休息点,多数配备了空调、饮水机、充电设施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休息点不再是临时搭建的“摆设”,而是逐步纳入城市服务体系,整合了街道、社区、企业等多方资源,形成了常态化机制。
这种探索证明,只要用心,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难寻。
说到底,保障基层劳动者的防暑降温权益,需要明确的责任划分、稳定的投入支持和完善的落实机制。一口凉水、一袭凉风、一把能歇脚的椅子,看似小事,却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身心健康,体现着城市的温度。
防暑降温不是新鲜话题,但每年高温季都值得被反复提及——因为对劳动者的关怀,从来都不该因“常见”而被忽视,而应落实在他们能真切感受到的每一份清凉里。
发布于:河南省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